Top
登入
QA
首頁 HOME : 課程報名與會員專區 / 課程詳細資料
課程詳細資料
  我要報名
計畫編號
1141122442
計畫名稱
【114免費在職班-ESG永續】人才戰略 × ESG藍圖:人資永續規劃實戰班(JQ14) 第1期 
科目名稱
人才戰略 × ESG藍圖:人資永續規劃實戰班(JQ14)
課程目標
ESG人才的需求不僅限於專責部門,而是擴展到研發、供應鏈管理、行銷等各個環節。課程深入案例分析、實際培訓和與業界專家的互動方式,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卓越執行能力的專業人才,以期能因應永續發展的人才需求
依      據
教育部「專科以上學校推廣教育實施辦法」辦理。
課程內容
為因應上述市場變化與企業需求,本系列課程將針對在職勞工設計一套完整且實務導向的人力資源管理進修計畫,涵蓋人資管理基礎、招募與面談策略、績效管理、留才與組織向心力、ESG與DEI應用、人資趨勢與策略規劃、公司治理3.0與ESG整合等內容,目的是提升在職者的人資專業能力與組織影響力。其中,基礎模組將協助學員掌握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運作流程,進階模組則強化其在數位與永續框架下的實務應用能力,例如如何將ESG目標導入人才招募流程、如何設計DEI導向的培訓方案,以及如何透過人資策略提升企業永續績效。

課程大綱
一、人力資源概論與發展趨勢
人力資源管理的基礎、人才招募及面談策略、員工發展與績效管理、員工向心力與留任率、ESG 與人力資源的介紹、ESG 的社會層面:多元、平等和包容 (DEI)、人力資源管理的趨勢、永續人力資源實務與未來展望

二、企業永續發展策略與人資管理實踐
人力資源管理的發展趨勢與策略規劃、公司治理3.0與ESG永續發展藍圖與策略規劃、企業永續投資ESG在人力資源管理制度與組織決策之運用、落實ESG在優質人才招聘及甄選實務、ESG落實在人力資源人才培育制度之規劃與應用、實施ESG在公司治理與用才策略規劃實務、ESG與留才政策及提升人力資源管理效能、ESG落實強化勞資關係及效能、人力資源管理與企業ESG永續願景建構與發展。

報名期間:114.11.14截止
甄試:
a.時間:114年11月22日(六)
b.地點:元智大學一館一樓教室,地點再另行通知。
c.攜帶文件:身分證件正本(供甄試查驗用)、身分證正反面影本、特定身分資格應附證明、作答用文具。  
師資規劃
黃沛瀠
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 ATS人力資源管理師國際認證班證書/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管理師證書/

郭國平
中國文化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就業服務專業人員乙級/中華專業經理人協會─人力資源專業經理人/中國生產力中心與日本產業訓練結會─企業主管管理才能發展師資(MTP-I)
報名資格
(一) 為年滿15歲以上,具勞工保險、就業保險或農民健康保險被保險人身分之在職勞工,且符合下列資格之一:
1. 具本國籍。
2. 與中華民國境內設有戶籍之國民結婚,且獲准居留在臺灣地區工作之外國人、大陸地區人民。
3. 符合入出國及移民法第16條第3項、第4項規定之單一中華民國國籍之無戶籍國民,及取得居留身分之泰國、緬甸、印度或尼泊爾地區無國籍人民,且依就業服務第51條第1項第1款取得工作許可者。
4. 跨國(境)人口販運被害人,並取得工作許可者。
前項年齡及補助資格以開訓日為基準日。
(二) 參訓學員之勞工保險資料,如投保證號開頭2碼為以下者,不得參訓:
1. 075、175或有裁減續保註記者:參加勞工保險,年資合計滿15年,被裁減資遣員工(僅投保裁減續保者)、職業災害勞工離職後繼續加保(僅投保職災續保)。
2. 076或有職災續保註記者:參加勞工保險之職業災害勞工、於職業災害醫療期間終止勞動契約並退保後,自願繼續參加勞工保險普通事故保險者(僅投保職災續保)。
3. 09(訓):在政府登記有案之職業訓練機構接受訓練者。

【台灣就業通-在職訓練網】
↓(點選"區域產業據點"-"桃竹苗分署"送出查詢)即可享免費政府補助課程 
備      註
研習期間
114.11.29~ 115.2.7週六 09:00~16:00
收費標準
學員款:2335

一般國民具備在職者身分參加分署委託辦理之在職者職業訓練,需繳交該班次個人訓練費用的20%,而具特定身分之參訓者(免繳自行負擔費用之對象),得檢具相關證明文件,向訓練單位申請免繳自行負擔費用。
計畫性質
推廣教育非學分班
計畫類別
專業技術能力
課程時數
66
上課地點
元智大學館 樓 室
招生名額
每班 20 人
(未滿20人時,本部保留開班與否之權利)。
退費規定
退費相關規定請參閱 >> 點我 <<
隱私權宣告
如您報名本部學分班及政府課程,其個人資料將會提供予授課教授或主辦機關使用,本部不留存您繳交的個人證件,詳請參閱本部隱私權政策(連結)

我要報名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 Reserves by School of Lifelong Education , Yuan Ze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