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頁

從人物志談中國人的領導模式

主講者:吳克教授(清雲科大國管所所長)

 

        西方的名著「基業常青」或「追求卓越」、「從A到A+」都在討論企業如何能夠維持長久的競爭優勢,無論是討論公司策略、組織結構、行銷創意等議題,都與領導息息相關,脫不了關係。

        西方討論領導的方向,大致有兩個,一個是「定規」,就是強調組織內部應當建立一定的運作規則,全體員工都遵守公司規定的原則。第二個方向是「關懷」,亦即組織內的領導人需關心員工的需求。

        西方最新的領導議題是領導者必須當「僕人」,亦即先服務部屬,才能當領導者。

        西方討論領導有自己的邏輯,而且西方思考的特性是「非A即B」,不同的理論之間互不相容。但是中華文化淵遠流長,對領導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例如儒家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自己管不好自己,不必奢論領導其他人。領導是從管理自己開始做起。要管理自己的行為,個人的修養就很重要。

        《人物志》一書,是由三國時代魏人劉邵所撰,共分為三卷十二篇,根據《四庫全書提要》所載,《人物志》這本書的內容主要是「主於論辯人才,以外見之符,驗內藏之器,分別流品,研析疑似。」

        劉邵,字孔才,廣平邯鄲人,曾歷任各種官職,他最名的故事就是批評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聽到他的批評,非但不生氣,還哈哈大笑,認為這個評論切中要害。

        劉邵之所以撰寫《人物志》這本書,和當時政府拔擢人才的方式有關。在東漢時拔擢人才採用九品中正制,即將人才分為九等。既要分別人才高下,就得有一套鑑察人才的方法,《人物志》因此應運而生。就整本書而言,即是在說明一個核心問題,在「用人」之前,必須「知人」,不「知人」則會犯下不可挽回的錯誤。

        其中第八篇名為「英雄」,即在定義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能稱之為「英雄」。文中先將「英雄」拆成英與雄,「英」的條件是聰明特出,「雄」的條件為膽力過人。英雄則必須具備以上兩種條件,既聰明又有膽力。

        在歷史上,什麼人可以稱得上是英雄?劉邦與項羽才合乎標準,但是項羽被圍於垓下,烏江自刎,所以項羽又比劉邦差了一級。屬於英的人物則有張良,屬於雄的人物則有韓信。唯有英雄才能領導謀臣張良與大將韓信。所以劉邦在群雄並起的環境中,能夠脫穎而出,擊敗群雄,建立漢朝,主要原因在於能夠啟用適當的人才。而項羽失敗,則在於有一位謀臣范曾,但卻不能聽他的意見,所以在爭霸的過程中失敗。

        所以英雄篇強調,做為一位領導者必須具備智慧與膽力,才能領導具有類似條件的部屬。領導者缺少智慧,則聰明的人不會服氣;領導者缺少膽力,則勇敢的人不願聽命。所以領導人在領導部屬之前,要先具備一定的條件,缺少這些基本條件,就很難成為好的領導人。

        如何能成為「英雄」?具備基本條件?文章中寫得很簡單:「自勝之數」,意思是只要自己努力,克服個人弱點,就能達到符合領導人條件的目標。

 


漢儒文教基金會,台北市衡陽路36號6樓之一,電洽02-2311-2728
元智大學終身教育部,03-4638800#2490或2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