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頁

從西遊記談全人教育

主講者:黃孝光教授(中原大學通識中心)

 

        《西游記》的故事談到唐三藏取經的人生至少應具備以下三個基本要件:
        1.承認自己沒有經典
        2.深信某處擁有經典
        3.心動不如行動

        《西游記》既然是由唐三藏、孫悟空、豬八戒和沙悟淨所組成的團隊,也藉由這四位組成一個「全人」,一起走上取經的道路。我們現在不妨按著「身、心、靈」的順序,加以分析故事中這幾位角色的特點。

 

一、豬八戒的全人象徵-身
        豬八戒為何需要取經?乃因他是個偷懶好睡,貪食好色之徒:
        可是孔子曾說過「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也有「食、色性也」的說法,可見得「食、色」不應視為罪惡,然而為什麼在豬八戒身上就出了問題,是由於他把食、色建築在「貪」的基礎上.

        當豬八戒不斷的以「多一點」為貪的藉口時,這種貪念便成為他的主宰,從此就被其所轄制綑綁。

        今綜觀豬八戒所貪戀的食、色,其實正是吾人「身體」第一部分部分最為關切的基本需求。

 

二、孫悟空的全人象徵-心

        孫悟空本為花果山上的一塊仙石,後化成一石猴而為美猴王,官封弼馬溫,終因大鬧天宮被壓於五行山下,直到受禁制於唐三藏緊箍咒,始正式收心,登上取經之途。他在三方面有所不足:
        1.善變
        2.善嗔
        3.善爭

        人的第二部分,是魂(心)的部分,又可分為 “知、情、意”。“知”指知識,人會思想,乃因有“心”的功能。在西游記中,這方面可以孫悟空為代表,他能七十二變,就像擁有七十二個博士學位。         “魂(心)”也包含了“情”,一是指“情感”。
        在“情”之中,也包括“情緒”,情緒上的穩定即當今人們所津津樂道的EQ。
        除了情緒方面的穩定外,“魂(心)”中還有第三方面,就是“意”-意志,使人能夠作決定,在決定取舍之後,也有毅力去完成目標。



三、唐三藏的全人象徵-靈

        唐三藏可代表吾人心靈世界的最深層面,其特徵有二:

        1.良知
        2.信仰

        然而人之異於禽獸,成為“萬物之靈”,除了“魂”的層面,還有深入的層面,“靈”的部分。“靈”裡有兩種最直接的功能,其一就是良知,它會意識到一件事究竟對或不對,也可說是安或不安。哪怕是在“魂”的方面已經通過、接受的事,但在“良知”上卻有可能通不過。

        人的靈中除了有良知的需求,同時也有敬拜(信仰)的本能。人的一生中希望尋得一個對象,成為自己敬拜(信仰)的對象,以自己的一生來事奉敬拜,並希望與之建立一種親密的關係。

        《西游記》中的唐三藏,就是作為敬拜(信仰)的象徵,他無論如何都要到西天去取經,視此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哪怕千山萬水、猛虎野獸都不能攔阻他,一定要完成這件事,因為敬拜是他人生的第一件大事。

        以上所說的「身、心、靈」的關係也可示之如下:

四、沙悟淨的全人象徵-癡

        沙悟淨的特徵有二:

        1.盲從
        2.盲點


        人裡面有“盲從”和“盲點”,說明人的裡面有痴迷、障礙,造成人內心深處的「幽暗意識」。

        綜上二說,盲從是「癡」,盲點是「障」,此二「癡」、「障」,正是吾人在人生取經之途中亟應關切重視的。
        倘若我們再將上述四位的心靈世界整合在一起(如下圖),則更可以看出我們的心靈的確是常常陷溺再這四種不同的光景中痛苦掙扎、飽受折磨的。


西遊記的心靈世界

 

        不僅如此,若從全人內涵的角度來思考沙悟淨在其中所表達的意識,我們也可以說既然沙悟淨代表了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幽暗意識,而此幽暗意識也存在於我們全人的每一部分。若我們不肯承認、不去正視、任其發展的話,就會在身、心、靈三方面都會造成很大的問題及傷害(如下圖):


西遊記的全人內涵

        唯有當我們肯承認自己內裡有某種程度的幽暗意識、陰暗面,才能去正視、調整。

        綜上所述,所謂全人教育的優先順序可以一言以蔽之,就是「靈要清明,心要慎選,身要配合」,今謂之「全人的順性原則」。

        原本「身」應受制於「心」與「靈」的「全人順性原則」,反倒因著「身」的喧賓奪主、鵲佔鳩巢,取代了以「靈」為核心主導的位子,這種「全人的逆性原則」,便產生了許多失調的現象,造成身、心、靈之間的矛盾衝突。受到慾望(身)的陷溺,這也是今天社會中許多亂象的根源所在了。


漢儒文教基金會,台北市衡陽路36號6樓之一,電洽02-2311-2728
元智大學終身教育部,03-4638800#2490或2492